为扎实推进美丽烟台建设工作,先行先试,高标准打造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烟台样板,根据《美丽山东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部署要求,结合烟台实际,现编制《美丽烟台建设战略规划纲要(2021—2035年)》。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习总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以全球领先、全国前列、北方领跑和半岛一体为立足点,以全域“五色”生态建设为城市振兴新动能,加快打造经济产业低碳循环、陆海生态自然和谐、人居环境健康宜居、治理体系现代高效的美丽城市典范。
世界眼光,对标先进。借鉴国际领先生态城市以生态建设培育城市可持续发展动能、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通行经验与做法,深入结合烟台实际,着眼长远、解放思想,提高城市发展纲领的先进性,谋划以美丽烟台品牌效应引领提升城市影响力的战略思路。
生态优先,低碳发展。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守正出奇、改革创新,擦亮山海城市美丽底色,促进生产生活低碳循环,探索自然生态环境“外美”和经济社会发展“内丽”紧密联系转化、综合优势突出的美丽烟台建设模式。
固本培元,补足短板。围绕主要要素、关键领域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既坚持生态自信,又突出问题导向,以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品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指引,明确系统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优先任务。
以人为本,制度驱动。以人民为中心,陆海共荣、城乡同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破除制约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的重大改革举措,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近期目标(2025年)。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烟台建设初见成效,“绿色低碳、青山永驻、湾岛同美、果鲜粮香、循环高效”成为美丽烟台的生动写照。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4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能源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基本形成高品质城乡生活面貌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空气质量稳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8.8%,PM2.5浓度稳定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并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稳定提高,海洋环境质量巩固提升,水生态功能初步得到恢复,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增强,环境安全有效保障,土壤安全利用水平巩固提升,固体废物与化学物质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
——现代化治理体系健全高效。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中期目标(2030年)。美丽烟台建设纵深推进,成效持续提升,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总体形成,力争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开发保护空间格局逐渐稳定,生态环境全面改善,蓝天、碧水、净土目标总体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增强,优质生态环境产品实现稳定供给,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深入人心,美丽烟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远期目标(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的美丽烟台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秉承“绿色、现代、美丽、世界、活力”的战略取向,深入实施“绿+”“青+”“蓝+”“紫+”“金+”五色战略,让美丽建设成为烟台城市能级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更有力支撑。
——全球领先、低碳发展。实施“绿+”战略,基于烟台世界级的生态禀赋,以“产业立市、生态强市”为新时期城市绿色发展总纲领,实施“一谷一区一岛一港”“双碳”先行示范,推动能源、交通、工业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提升陆海生态系统碳汇供给能力,全面统筹建设低碳社会,加快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完善支撑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完善美丽烟台建设社会行动机制,健全环境监管执法,久久为功,在美丽烟台建设框架下打造绿色低碳的烟台样板。
——青山永驻、城水共生。实施“青+”战略,深化烟台多元山水生态基底和城市发展建设的和美互融互动关系,形成青山拥抱、碧水环绕的公园体系。明确打造“廊珠相辉”的现代公园城市目标,推进城市多级公园和生态廊道的巩固提升。推进山体、森林、水系、农业、城市风貌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工作,系统提升全域景观品质。尊重、顺应、保护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构建“碧水绕城、城水共生”发展空间格局,推进从山顶到海洋的水生态环境分区差异化管治,健全统筹治水管理体制,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积极营造公众亲水空间,实施美丽河湖建设,提升山水城海相依的烟台风貌。
——湾岛同美、人海和谐。实施“蓝+”战略,以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先导,打造面向海洋的“两山”建设世界高地。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抓实海洋保护地建设,缔造系统健康、物种多样的海洋资源宝库,谋划全面经略海洋,高质量发展陆海接力、科技引导的现代海洋产业,树立人海共生、陆海统筹的可持续发展标杆。高水平建设“美丽海湾”,着力展现“水清滩净、岸绿湾美、鱼鸥翔集、人海和谐”城海交融美景,提升公众临海亲海获得感和幸福感。
——果鲜粮香、健康丰实。实施“紫+”战略,扩大核能供暖范围,构建“一带两廊三区”的城市通风格局,强化细颗粒物和臭氧治理,与青岛、威海等共建北方“清新空气示范区”。结合城市通风格局合理布局葡萄酒产业,推进土壤环境全生命周期管理,以绿色化、生态化提升农果产品附加值,支撑建设国际驰名生态葡萄园和葡萄酒城,支撑提升名品荟萃现代农业国际化水平。促进蓝色海洋康养、旅游文化健康、健康食品产业带“三带”融合协同发展,培育创新“两山”转化高级业态,创新升级遐迩仙境、宜享颐养的康养胜地。
——绿金互通、循环高效。实施“金+”战略,以创建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无废城市为目标,发展安全高效的黄金矿业循环经济烟台模式,稳步推进氰化尾渣减量化,开展“中国金都”尾矿资源化利用示范。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梯度,持续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结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空间和行业指引,优先发展高经济产出——低环境代价行业,推进高经济产出——高环境代价行业整合和绿色化改造,严格准入低经济产出——高环境代价行业,增强烟台工业制造绿动力,形成产业基础高级化、优势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集约化的生态产业体系。
示范引领碳达峰碳中和。构建“一谷一区一岛一港”(丁字湾双碳智谷、烟台3060创新区、长岛国际零碳岛、北方风电母港)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格局,率先打造国际领先的智能低碳城市。深化国家低碳城市试点、黄渤海新区“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示范引领,有序推动全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率先推动长岛实现碳中和,在气候高价值区提供优质碳汇,西部通过布局风电、核能供暖、工业余热供暖等措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打造长岛国际零碳岛先行示范区。探索进行海洋能发电示范和海上太阳能开发,尝试建设海上能源岛。推进绿色建筑实践,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持续推动清洁供暖,提高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推行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在长岛范围内推广电动车船,推动航运货船、客船电动化,通过补贴等手段鼓励岛上居民使用电动车;做好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码头配备绿色岸电;建立海洋碳汇监测站,依托海洋牧场积极打造碳汇渔业试验区。
建立完善碳排放控制制度。按照国家和省要求,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结合碳排放强度制定项目建设、投资负面清单,严格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准入。编制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二氧化碳达峰进程,积极谋划落实碳中和任务。鼓励能源、工业、交通和建筑等领域制定达峰方案。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环境权益交易市场等的导向作用,围绕融资、用地、差别电价、资金支持等方面,制定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的资源配置政策,实现要素资源合理配置。
加强重点行业二氧化碳减排。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两高”项目确有必要建设的,须严格落实产能、能耗、煤耗、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五个减量替代”要求。探索建立以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目标为导向的产业准入及退出清单制度,优化整合煤电、水泥、轮胎、化工等行业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材、化工、铸造、印染、电镀、加工制造等产业集群的绿色化改造和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技术改造,推进废钢资源化利用、智能化控碳等相关低碳技术示范应用,水泥行业加快原燃料替代,石化行业加快推动减油增化。提高石化、机械制造等行业工业余热回用比例。优化各行业物流运输结构,优先选用铁路、水路、管道或管状带式输送机等清洁方式及新能源汽车运输;内部物流全面实施皮带、轨道、辊道运输系统建设,最大程度减少厂内汽车运输量。
推进园区绿色循环化发展。推动绿色石化、有色及贵金属、装备制造等9大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以共享公共设施、资源循环利用、固废集中处置为重点,提高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加强企业间物料互供和废弃物综合利用。针对裕龙石化等重点化工园区,鼓励加快制定明确的阶段性的减排路径、碳排放和强度减排的目标、以及绿色发展的行动计划;结合生产实践,开展先进低碳技术的应用推广,探索发展分子炼油、未来炼厂技术等、积极探索CCUS技术产业化路径、森林和海洋碳汇项目储备;全面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扩大生产用能清洁替代规模;着力提升碳资产管理能力,主动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和石油化工行业的碳排放实施方案制定。
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新能源交通,新增和更新公交车中新能源车辆占比达到100%,努力推动公共交通完全新能源化。推广绿色低碳运输工具,淘汰更新或改造老旧车船,港口和机场服务、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等领域优先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加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25年年底前,全市专用和公用充电桩达到25000台以上。完善港口集疏运通道,大力推动海铁联运。在码头配备绿色岸电,鼓励靠泊船舶使用岸电,建设绿色海港。推进工矿企业、港口、物流园区等铁路专用线建设。
加快能源供应系统低碳转型。落实可再生能源倍增计划,大幅提高清洁能源比例。积极推进海阳核电工程建设,推动核电产业全链条发展,打造以核能为引领的清洁能源基地。加快LNG接收站和天然气管网建设,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结合建设北方风电母港的目标在半岛南、半岛北两个海上风能充足的片区合理布局风电。探索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光伏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潮汐能开发利用。整合风电、光伏、核能资源,积极推进海上风电并网,提升光伏制造业水平,完善光伏产业链,以屋顶光伏发电为重点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探索与胶东经济圈各市合力打造低碳能源供应体系。
提高建筑绿色低碳化水平。严控新建超高层建筑和高层高密度住宅,推广“零碳”建筑,探索打造绿色建造产业园,城镇新建建筑100%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建设低碳示范区、低碳社区、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全市范围内清洁供暖工。
安博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