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简称《报告》)重磅发布,本报告由智研咨询行业研究团队联合撰写,经专业的报告编撰团队反复修改打磨,最终得以呈现。
本报告通过对大量煤化工行业信息和数据的系统性分析,深入而客观地剖析了我国煤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并结合煤化工行业创新发展现状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中国煤化工行业的驱动因素、潜力市场、制约因素、发展机制、路径及模式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希望为需求客户准确了解中国煤化工产业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明确创新方向提供重要参考。
我国能源结构特点“富煤、贫油、少气”,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是全球主要的煤炭输出国,而石油、天然气以及整个石化产业链中的化工品则需要大量进口,解决石油、天然气的过度依赖进口问题对我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煤化工也是我国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制成气体、液体、固体燃料和化学品,生产各种化工产品。
目前,按不同的工艺路线,煤化工可以分为煤的气化、液化、干馏(含焦化和低温干馏)、合成化学品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煤化工的工艺种类也会更丰富。按照国家发改委的划分,煤化工产业分为传统煤化工和现代(新型)煤化工两种。传统煤化工主要包括合成氨、甲醇、焦炭和电石四种产品;现代(新型)煤化工是指那些替代石油或石油化工的产品,目前主要包括煤制油、煤制烯经、煤制二甲醚、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有机原料。本文所提到的煤化工行业主要参照发改委的划分依据,也是业界比较普遍的说法。另一种划分方法是根据能否替代石油化工产品,将煤化工划分为传统和新型,新型煤化工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产品为主,从理论上来说,以原油和天然气为原料通过石油化工工艺生产出来的产品也都可以以煤为原料通过煤化工工艺生产出来,因此,这里的煤化工是相对于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而言的。新型煤化工主要包括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经、煤制甲烷等,其产品包含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气、乙烯原料、聚丙烯原料、替代燃料(甲醇、二甲醚)等。我国现代煤化工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规模均居世界前列。
煤化工诞生在英国,而第一次大发展出现在二战期间的德国,人们熟知的将煤炭转化为合成气的鲁奇炉、以合成气制成品油的费托反应都是由德国发明。德国之后在煤化工上发展较为成功的是南非,出现了沙索(Sasol)这样将煤制油产业化运营的公司。这两个国家之所以奋力发展煤化工,一方面是自身富煤少油的资源结构,二是当时原油进口渠道被切断,前者是由于发起二战,后者是由于在国内施行种族隔离制度。煤化工使德国和南非在原油被断供后,内部仍能维持运行,没有立刻崩溃。
我国煤化工行业发展历史悠久,在上世纪60、70年代时,传统煤化工领域已经开始生产肥料等产品。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的煤炭部部长高扬文倡导对煤炭开展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1981年煤炭部和山西省政府合作建设了太原煤气化公司,1982年与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电力部、化工部等13个部委联合组建了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太原煤气化公司成为全国第一个能将煤炭吃干榨净的煤炭深加工企业,并承担着太原市城市煤气供应的重任;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也成为促进煤炭洗选加工、发展煤炭综合利用等业务的重要平台。这一时期,煤炭行业各大矿务局建起了一批以自用和综合利用为主要目的小型气化厂、焦化厂,如兖州矿务局的焦化厂,大同矿务局的煤气厂等。但由于当时技术相对落后,污染和排放较高。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依靠科技进步,开始一轮新的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煤炭市场的不断走强,煤炭企业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发展实力大大增强。在传统煤化工领域,在政府倡导下,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了一些中小焦化厂和化肥厂。在现代煤化工的煤制油领域,煤炭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煤科院、中科院煤化所、华东理工大学)合作研发(神华集团、兖矿集团、潞安集团和伊泰集团),对煤制油技术工艺及其装备(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下大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取得煤直接液化技术和煤间接液化费托合成技术工艺及其装备的重大突破。进而使得我国拥有了世界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装置和16万吨级间接液化成套工艺技术,建设了世界首套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项目;兖矿和华东理工大学共同拥有四喷嘴水煤浆气化技术工艺及其装备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神华集团、伊泰集团、潞安集团也相继建成煤间接液化煤制油示范项目,其中,神华集团和伊泰集团的煤制油项目已实现多年安全稳定运营。
煤化工产业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动煤炭资源高效利用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迅速,产能不断增加,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煤化工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据统计到2022年,国内煤制烯烃的年产量为1850万吨,煤制气产量61.62亿立方米,煤制乙二醇产量405.6万吨,煤制油产量732.5万吨,焦炭产量4.73亿吨。过去一段时间煤化工产业在双碳政策和稳增长之间摇摆,但现在出现了更高维度的驱动力,即产业链安全,预计国内煤化工行业可能迎来一轮新的发展。
在内部安全要求和外部压力缓解的双重动力下,国内煤化工行业可能迎来一轮新的发展。不过欧洲的能源危机还是短期问题,我国的供应安全是长期问题,如果用碳排放短期压力缓解的空间来为长期需求买单,就会形成类似“短债长投”的问题,在实现碳中和道路上造成更大的麻烦。幸运的是我国在绿电-绿氢产业上的产业能力为煤化工碳排放的长期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煤化工的核心是煤制合成气,第一步是煤通过不完全燃烧得到一氧化碳,第二步是一氧化碳通过变换反应制氢气,其中碳排放主要来自第二步的过程排放。所以只要用绿氢来替代第二步变换反应的制氢过程,就可以大幅降低煤化工的碳排放量,在碳排放强度上基本和石油化工达到一个起跑线。而且从长期发展角度看,当下新建煤制烯烃产能,未来用绿氢来替代煤制氢过程,并不意味着原有投资会被浪费。按照 100 万吨煤制烯烃来测算,约需要 34 万吨氢气和 235 万吨一氧化碳,分别对应 252 万吨和 126 万吨原料煤(合计 378万吨),产生7000万吨以上的过程碳排放。如果这378万吨煤气化炉不变,氢气全部来自绿氢,只要补齐合成气制甲醇和甲醇制烯烃环节的产能,就可以实现烯烃生产规模近三倍的扩张,且不产生过程碳排放,成为兼顾安全与可持续的绿色煤化工方案。
《煤炭工业“十四五”现代煤化工发展指导意见》数据显示,到“十四五”末,建成煤制气产能150亿立方米,煤制油产能1200万吨,煤制烯烃产能1500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800万吨,完成百万吨级煤制芳烃、煤制乙醇、百万吨级煤焦油深加工、千万吨级低阶煤分质分级利用示范,建成3000万吨长焰煤热解分质分级清洁利用产能规模。转化煤量达到1.6亿吨标煤左右。在政策有序指导、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和下游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煤化工行业未来发展前景良好。
《2023-2029年中国煤化工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是智研咨询重要成果,是智研咨询引领行业变革、寄情行业、践行使命的有力体现,更是煤化工领域从业者把脉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智研咨询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立体的智库体系,多年来服务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提供科技、咨询、教育、生态、资本等服务。
1:本报告核心数据更新至2022年12月,以中国地区数据为主,少量涉及全球及相关地区数据;预测区间涵盖2023-2029年,数据内容涉及煤化工生产、需求、细分市场等。
2:除一手调研信息和数据外,国家统计局、中国海关、行业协会、上市公司公开报告(招股说明书、转让说明书、年报、问询报告等)等权威数据源亦共同构成本报告的数据来源。1)一手资料来源于研究团队对行业内重点企业访谈获取的一手信息数据,主要采访对象有企业高管、行业专家、技术负责人、下游客户、分销商、代理商、经销商以及上游原料供应商等;2)二手资料来源主要包括全球范围相关行业新闻、公司年报、非盈利性组织、行业协会、政府机构及第三方数据库等。
3:报告核心数据基于公司严格的数据采集、筛选、加工、分析体系以及自主测算模型,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可靠。
4: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规渠道,分析逻辑基于智研团队的专业理解,清晰准确地反映了分析师的研究观点。
安博电竞